五大服務
臺灣天災頻繁,2005年世界銀行指出臺灣73%人口居住於3種以上災害可能衝擊地區,佔比高居世界第一,居住於2種以上災害可能衝擊地區人口亦達90%。
人身安全之外,天災風險的經濟衝擊亦大。2014年臺灣被英國政經風險機構評為「極端脆弱」經濟體之一,容易遭遇如颱風、土石流和地震等天然災害侵襲,經濟脆弱度僅次日本、美國,排名全球第三。
有鑑於臺灣天然災害高風險度,發展關於災害防救的跨域感測網資料加值應用至為重要。因此,公私協力整合災防情資大數據、雲端分析、監測物聯網、低功耗長距離傳輸技術之智慧防災服務,有利於政府與企業、民眾進行災害風險溝通以及風險管理,可提升民眾生活品質、協助企業備災、降低災害經濟損失外,還可帶動國內防災產業升級。
全球都市化加速,根據主計處統計,臺灣都市計畫區佔地雖小卻有8成人口居住在都市裡,人口集中導致房價上漲、交通壅塞、污染增加等等,挑戰我們對於環境的承載力。
善用交通車流、電信人流進行大數據分析,有助研提智慧化交通管理方案。例如提供物流運輸業即時訊息推播及規劃最佳路徑避開災害區域,降低勤務執行風險。高運量的大眾運輸系統如何確保不受天災影響而中斷服務十分迫切,故採智慧交通提升服務品質已是未來趨勢!
2017年起無人巴士風潮從國際吹進臺灣,自駕車上路的安穩性需要自駕演算技術、資通訊技術與3D電子地圖之配合。2018年,臺灣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,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%,未來類似的長者自駕車接送服務,也將無可避免。
發展綠能以及多元能源已為全球趨勢。為取代目前約12%的核電供給並降低火力發電比例,我國已訂下2025年再生能源達供電佔比20%的能源目標。2025年要一舉增加至20%挑戰相當大。臺灣如何做到?
同樣缺乏天然資源的日本,近年來再生能源 (風力、太陽能、小水力、生質能)發電設備裝置成長快速。參考日本經驗,臺灣可善用地理資訊系統(GIS)分析各地域的發電潛力,以決定最佳的選項。
例如太陽能發電,小至社區屋頂、大至民間規模電廠,皆可利用GIS配合日照、建築物圖資等評估發電潛力,提升太陽能源發電效益。
臺灣電力需求自2000年起平均以每年2%的速度成長,2017年底,行政院長更宣布2040年將禁售燃油汽車,私人交通載具全面電動化,預計將帶動綠能發電智慧電網與相關能源方案商機以及產業鏈!